本報記者 高嵩
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迎來掛牌3周年。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自貿區在制度創新、金融改革、管理模式上大膽嘗試,形成了多個可推廣至其他自貿試驗區的有效經驗。
從中國保監會“八項意見”和“三項舉措”的發布,到自貿區多家新型機構設立發展及上海保交所的建立;從對保險市場準入備案機制的探索,到航運保險條款注冊管理機制及保險專業中介股權信息管理機制的建立……作為上海自貿區金融市場中的重要力量,自貿區保險業改革創新3年來碩果累累。
上海保監局負責人表示,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初,保監會對自貿區保險改革創新設定的總體規劃就是通過制度創新,推動航運保險、再保險、保險資金運用等重點領域創新發展,加快保險機構聚集,促進市場體系完善。概括起來說,就是要全面啟動國際保險中心建設,推動中國從保險大國邁向保險強國,同時也要更好地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保監會和上海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上海保監局對標國際,先行先試,銳意創新,經過3年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機構集聚效應明顯 保險要素市場逐步完善
2013年9月,保監會下發《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有關事項的復函》,提出了擴大保險市場開放、加快保險業務創新、優化保險資金運用等八項意見,成為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51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拉開了自貿區保險改革創新的序幕。
3年來,上海自貿區的保險創新體系基本建立。在保監會層面,分別下發了“八項意見”和簡政放權“三項舉措”,完成了發展框架的基本搭建和簡政放權相關措施的設計;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層面,發布了貫徹保險業“新國十條”實施意見,明確了自貿區保險改革創新路徑;隨后,金融監管部門和多部委聯合發布上海自貿區“金改40條”,為上海自貿區保險改革創新的全面深化指明了方向。上海保監局也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細則,確保制度要求落實到位。
政策利好帶動了市場發展活力。上海自貿區成立3年來,通過在自貿區集聚機構和業務,上海已經成為全國保險機構類型最多、功能最全、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保險中心城市。
截至目前,上海自貿區共有42家保險法人機構,包括1家保險集團、18家壽險公司、13家產險公司、3家再保險公司、7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另有51家保險省級分公司。上海自貿區內機構創新活躍,包括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和太保集團設立了專業性健康保險公司;太平洋壽險設立專門養老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全國第一家專業再保險經紀公司——江泰再保險經紀在上海自貿區開業。
金融要素市場承載著金融創新與改革的作用。多年來,國內保險要素市場在平臺建設方面雖有設想,但直到在上海自貿區建設進程中才取得實質性進展。在保監會的支持下,上海保險交易所和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先后落戶上海,標志著保險要素市場在上海正式建立形成。
機構聚集促進市場活力迸發,在航運保險、再保險、保險資金運用等重點領域,上海自貿區的領頭示范效應明顯,尤其是航運保險市場方面,上海市場的領頭羊地位得到確立并鞏固。2016年上半年,上海航運保險保費收入占全國比重超過30%,其中船舶保險全國占比逾一半。
在發展再保險市場方面,吸引再保險機構和人才集聚的支持政策出臺,多家再保險機構落戶自貿區。以集聚離岸和跨境業務、形成與公司間市場并行的再保險交易市場為目標的上海保險交易所再保險交易平臺正在建設中,上海有望成為開展國際性再保險業務的橋頭堡。
在創新資金運用方式、拓展境外投資渠道方面,自貿區已經成為了保險機構的重要創新平臺。除了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落戶上海帶來的集聚效應外,各類保險資產管理投融資創新也在上海自貿區不斷涌現,如太平人壽成功發行了國內首單保險公司資產證券化產品,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既有效盤活了保險存量資產,提高了保險資金配置效率,又打通了保單質押貸款與資本市場相互結合的通道,未來還將立足自貿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面向國際投資者發售。
簡政放權制度創新激發市場活力
上海自貿區成立伊始,就以改革創新為己任,特別是制度創新。3年來,上海保監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在轉變政府職能和優化監管方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效。
在市場準入改革方面,航運保險營運中心、再保險公司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分支機構的管理由審批改為備案,上海自貿區內保險支公司高管人員任職資格管理由審批改為備案,并在此基礎上將備案改革擴展到上海全市。工作流程完成時限由原來許可制度下20個工作日縮短為備案制度下3個工作日,流程大大簡化。
在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方面,航運保險產品的審批備案改為行業協會注冊,最大程度上放權于市場,通過電子化注冊平臺實現7×24小時全天候注冊,并大幅簡化注冊材料要求,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實施一年多來,累計注冊產品1600余個,超過近5年備案產品總和,并且形成了保險公司、行業協會、保險經紀人條款互為補充的多層次產品體系。
在保險專業中介股權信息登記管理改革方面,上海保監局推出了保險專業中介機構股權信息登記系統。采用“互聯網+保險中介監管”的方式,實現了信息登記、管理和查詢的即時性、遠程性和便捷性,并建立了與工商管理部門的信息共享合作機制。截至目前,已有114家中介機構完成了170次信息變更,效率顯著提高,公開透明程度持續增加,政府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在放開前端,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上海保監局不斷完善監管手段,在制度設計中均強化了事中事后監管舉措,確保放管結合、風險可控。
一方面,上海保監局建立了自貿區創新業務統計監測制度,監測范圍覆蓋航運保險、再保險、保險資金運用等重點領域,持續監測和評估潛在風險,及時應對化解風險苗頭;另一方面,上海保監局根據自貿區業務特點,著力防范重點領域風險,針對自貿區保險創新業務,加強與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溝通合作,重點防范跨境和跨市場風險傳遞和跨行業風險交叉,加強司法聯動健全反保險欺詐機制,共同打擊保險犯罪活動,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等。
與上海“四個中心”及科創中心建設形成良性互動
保險業在上海自貿區的實踐探索,在推動自貿區改革創新的同時,也與上海“四個中心”及科創中心的建設形成良性互動。
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自貿區的創新發展始終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開放化與國際化的定位保持一致,3年間承接了40余項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重點工作,聯動十分緊密。
在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方面,上海保險業以發展航運保險營運中心為抓手,集聚航運保險業務。截至目前,全國11家航運保險營運中心均落戶上海。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加入國際海上保險聯盟、上海航運保險指數編制和發布等進一步提升了上海在國際航運保險市場中的影響。
上海自貿區也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載體,上海保險業積極加大對科技企業支持,包括有效推動首臺(套)保險試點,截至目前累計承擔風險保額25.37億元;承保我國首架投入商業運營的國產噴氣式支線飛機,實現我國航空險業務領域首臺(套)保險零突破;推出國內首款創業保障保險“科創E保”;成立全國首個專利保險聯盟,以專利保險為紐帶合力幫助企業維權,更好保護創新成果。
形成多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
自貿區改革創新的總體要求是先行先試,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及時總結評估、適時復制推廣,更好地為全國深化金融改革和擴大金融開放服務。3年來,上海自貿區保險改革開放創新成果,已經實現了在其他自貿區復制推廣和在自貿區以外的擴展。
2015年4月,保監會分別針對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下發相關支持文件,將上海自貿區建設的“八項意見”和“三項舉措”復制推廣到其他自貿區。
2016年1月,保監會下發《關于在上海全市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保險機構及高管備案管理改革經驗有關事項的復函》,將自貿區內保險支公司高管人員任職資格備案管理復制推廣到上海全市。
自貿區航運保險的發展成效開始輻射全國,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適用主體不斷擴大。2015年12月,中國第一家專業航運保險公司——東海航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寧波成立,并開始注冊航運保險產品,標志著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到上海以外的保險法人機構。
上海自貿區還有一批改革創新經驗有待復制推廣到全國,如將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推廣為全國性制度;在現有上海本地保險中介和在滬有分支機構的異地保險中介的基礎上,將保險專業中介股權信息登記系統用戶范圍拓展至全國,為建立非上市保險公司股權登記和交易平臺做好準備;深化機構與高管人員備案管理機制等。
上海保監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上海保險業深化改革創新的重點就是加大力度建設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將建設國際保險中心與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進程聯動推進,具體工作包括:繼續推進監管現代化改革,加強監管協調,探索自貿區監管合作新機制;支持保險資金運用中心建設,支持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及子公司落戶上海自貿區,支持保險機構通過設立私募基金和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資金運用方式,支持中國保險投資基金更好發揮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探索建立上海巨災保險制度等。同時正在爭取法人再保險公司落地上海、推動保險外匯制度創新等。
“上海正成為國際保險市場備受矚目、冉冉升起的東方保險明珠。但是與紐約、倫敦相比,上海保險業發展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這正是下一步攻堅突破的關鍵。”上海保監局負責人表示,“我們將在中國保監會的正確領導下,對標國際保險最高發展水平,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闖,大膽試,不斷提升定價權和話語權,不斷提高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把上海自貿區保險改革開放創新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