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點認為,由于保險產品的非渴求性、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保險條款復雜難懂等原因,保險市場的發展離不開保險中介,保險市場越發達,保險中介也越發達。我國保險業過去的發展也遵循著這個規律,自1980年我國保險業恢復發展以來,保險中介尤其是保險代理渠道始終為保險業貢獻著最大份額的保費來源,近年來也保持著快速增長態勢。從目前保費來源結構看,兼業代理渠道的保費貢獻占比居第一,個人代理人渠道位居第二,專業代理機構排在第三位。
不過,近幾年隨著監管政策的調整、中小型保險公司業務渠道的轉型以及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專業中介渠道的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其保費貢獻度也在逐步提升;但與此同時,隨著第三方互聯網保險平臺的迅速發展,保險公司開始尋求更易獲得客戶流量的業務來源渠道,保險中介機構的經營模式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
流量巨頭沖擊下保險中介亟待創新
盡管保險業牌照發放的大門正在收緊,但以四大互聯網巨頭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資本進入保險業的熱情依舊居高不下。除了積極入股保險公司,BAT近期再度聚首保險中介領域,引發了保險業和互聯網生態圈的普遍關注。
從發展趨勢來看,BATJ對保險業的滲透還將進一步深入,這些互聯網巨頭巨大的用戶數量和對大數據的把控能力會給保險業和保險中介行業帶來何種影響,“互聯網+保險”的未來將會有哪些變化,人們都在拭目以待。
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保險業創新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拓展,保險中介賴以自豪的渠道優勢已有削弱的跡象,雖然完全意義上的去中介化不僅現在、而且將來也未必會出現,但保險中介機構尤其是客源以個人客戶為主的保險代理或經紀機構如果單純因襲固有的營銷方式,而不順應互聯網的潮流、運用新的科技手段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在不太久遠的將來就可能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危機。
隨著公眾保險知識的普及和對保險功能認識的深入,主動選擇和購買保險產品的客戶也在不斷增加,傳統保險公司日益重視運用互聯網技術對線下客戶進行精準營銷,并搭建便捷的網絡銷售渠道以快速達成線上交易,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去中介化”,削弱了傳統保險中介的影響力。2016年,人保財險和平安財險等保險公司由于大力發展互聯網直銷車險業務,使原來強勢把控車險業務的中介渠道受到很大沖擊;越來越多的人身險產品也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微信平臺、保險公司官網等渠道引導消費者自主購買,從而減少了保險中介的業務來源。
值得肯定的是,已經有一部分保險中介公司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積極利用互聯網環境和技術創新經營理念和方式,想方設法提高自身競爭力,如開發網站發展在線銷售,提供產品比價幫助和引導消費者選擇產品,發展O2O等保險超市平臺,對自己的客戶資源進行保險需求挖掘、向保險公司提供產品設計思路進而主動向保險公司定制特定種類的保險產品以進行更具針對性的銷售引導,協助客戶完成理賠流程,等等。
目前,螞蟻金服、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巨頭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基本上都是通過保險超市的模式在運營,但這些平臺本身并不是保險中介,因此也不能直接代理保險業務從而獲得代理傭金。騰訊控股的微民保險代理公司的成立之所以廣受關注,恰恰是基于外界對其與微信這一流量霸主的關聯的期待。微民保代接入微信平臺內微信錢包“九宮格”里的最后一個空格,代理并上線保險產品。在當今流量為王的時代,其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將成為專業保險中介發展和保險個人代理人業務開拓的重要依托,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也必將給客戶帶來全新的保險服務體驗。
BATJ入局促進互聯網保險發展
BATJ之所以積極布局保險領域,一方面是因為可以利用自身具有的強大數據資源以及互聯網技術,挖掘其已擁有的互聯網平臺上巨額客戶流量的保險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保險行業本身就是大數據行業,與互聯網公司有著天然的契合度,BATJ通過入股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可以深度介入保險領域,也便于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從長遠來看,BATJ等互聯網巨頭通過自己所擅長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各種互聯網技術手段深入分析客戶數據,不僅可以對客戶的保險需求進行精準分析,從而進行精準營銷、實現產品的精準投放,使其變現為保險收入;還可以通過承保、理賠數據的積累和綜合分析,篩選優質客戶,降低道德風險,提高理賠效率,改善客戶體驗,提升服務水平。
目前,“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如火如荼,各種互聯網新技術在保險業的應用不斷深入。據保監會發布的2016年數據,從云計算應用看,保險行業已有50余家機構與第三方社會化云平臺合作,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促進了產品創新;從電子保單應用看,全行業有104家機構簽發了3.61億張電子保單,其中財產險電子保單1.98億張,人身險電子保單1.63億張;從互聯網保險業務看,有117家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實現簽單保費2347.97億元;全年新增互聯網保險保單61.65億件,占全部新增保單件數的64.59%,其中退貨運費險簽單件數達44.89億件,簽單保費22.36億元,同比增長24.97%。
基于互聯網的發展已經給社會、經濟和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保險業內外對幾大互聯網巨頭將生態圈延伸至保險領域的未來發展也充滿了期待,尤其是希望它們能夠結合自身優勢,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運用,對保險領域的積弊予以改善乃至消除,賦予保險業以全新的面貌。
麥亞信相信,互聯網技術與保險業的深度融合必將為保險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雖然總體來看,言及BATJ對保險業產生顛覆性影響尚為時過早,但其帶來的影響力和發展空間卻不可小覷,尤其對傳統型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來說,及早研究和探索互聯網與保險的深度融合發展已成為不二之選。
【轉自:中國保險家·中保網 作者:王朝暉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