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牌照“正本清源”。
12月19日,保監會印發《關于加快貧困地區市場體系建設提升保險業保障服務能力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及“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優先支持中西部省份設立財產保險公司和人身保險公司,支持在貧困地區設立服務民生的專業性保險公司,支持設立承接社保、大病保險、公立醫院改制等政策性業務的保險公司”等內容。
這與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表態一脈相承,旨在引導保險機構在分散風險、擴大就業、完善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彼時,項俊波表示,社會資本進入保險業需要明確的核心是“保”,股東應對保險責任和盈利期限進行長期準備,不能幻想撈一把就走,更不能視保險公司為提款機。
的確,近年來社會資本紛紛涌入保險業。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以來,至少65家上市公司擬發起或參與設立保險公司,而這些上市公司主業背景紛繁復雜,涉及房地產、互聯網、醫藥和化工等眾多領域。
不過,保監會對此態度謹慎,頗有“千挑萬選”的架勢。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共計20家保險公司獲批籌建,而上述提及65家上市公司擬發起或參與設立的保險公司中,僅有上海大名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發起設立的、位于蘭州市的黃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獲批籌建。
下一步,保險牌照“物盡其用”的導向性將更為明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的信息顯示,保監會將完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將保險公司股東分為財務類、戰略類和控制類;制定《保險公司章程指引》等規定,加強對保險公司真實股權結構和最終實際控制人的穿透式監管;完善《保險公司關聯交易管理辦法》,降低保險公司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上限。此外,還將嚴格核查保險機構入股資金來源與流向,嚴防用保險資金或通過理財方式自我注資、自我投資、循環使用。
多措并舉遏制違規
一些社會資本并未做好經營保險公司的準備,實際運行過程中四處碰壁,最后不得不“黯然離場”。
例如,浙商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之一的嘉凱城(000918,股吧)因連年虧損不得不將所持有浙商財險8250萬股股份全部轉讓給浙江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敗走麥城。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對于社會資本申請保險牌照,監管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而且對于運營模式也沒有定論。這些社會資本應該充分了解保險業的特性,不應盲目進入。”
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社會資本在獲得保險牌照后,與監管打起“擦邊球”,采取激進的業務、投資和公司治理模式,個別保險公司存在虛假出資、虛假增資追求快速擴張,以及“一股獨大”等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保監會獲悉,其將多措并舉,狠抓源頭,解決公司治理缺陷和不足。首先,嚴格股東準入標準。本報此前曾獨家報道,保監會正在修訂完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將保險公司股東分為財務類、戰略類和控制類,分別設立嚴格的約束標準,嚴格防止“動機目的不純”的投資者投資保險業。
其次,“將加強對保險公司真實股權結構和最終實際控制人的穿透式監管。制定《保險公司章程指引》等規定,重點關注股東義務、董事選任機制、決策授權機制、中小股東利益保護、關聯交易等關鍵環節,完善獨立董事制度,防范治理僵局、管控失效等重大公司治理風險。”另一位接近監管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再次,強化股權結構監管。降低保險公司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上限,修訂完善《保險公司關聯交易管理辦法》,加強關聯關系監管,強化對關聯交易合規性和公允性的核查,防范“一股獨大”帶來的風險,加強產融隔離,推動建立健全保險企業與產業資本的隔離機制,建立風險防火墻。
最后,加強資本金真實性檢查。保監會相關領導在多個場合強調,將根據新的股權管理辦法,嚴格核查保險機構入股資金來源與流向,嚴防用保險資金或通過理財方式自我注資、自我投資、循環使用,把資本和資產的真實性列為監管的重點內容,強化資本金的真實性審查,確保資本金來源依法合規。
社會資本熱情不減
盡管獲取保險牌照的門檻和成本水漲船高,但是社會資本覬覦保險牌照的熱情似乎絲毫不受影響。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12月以來,至少12家上市公司表達了自己擬發起或參與設立保險公司的意愿,如愛爾眼科(300015,股吧)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西藏愛爾決定聯合發起設立愛爾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愛爾保險”)。
公告顯示,愛爾保險擬定注冊資本10億元,西藏愛爾以自有資金出資2億元,持有愛爾保險總股本的20%。此外,共同出資設立愛爾保險的還有拓維信息(002261,股吧)、電廣傳媒(000917,股吧)、永清環保(300187,股吧)、華測檢測(300012,股吧)、萊美藥業(300006,股吧)5家上市公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前述提及65家上市公司擬發起或參與設立的保險公司中,涉及保險公司的類型分別為壽險公司11家、財產險公司9家、健康險公司3家、養老險公司1家、信用保證保險公司2家、互聯網保險公司1家、農業保險公司1家、再保險公司1家。
對于這些類型的保險牌照受到熱捧的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險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整體來看,壽險牌照能夠迅速實現資金的積累和沉淀,尤其是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助陣;財產險牌照稍顯遜色,因為其賠付率相對較高,如車險、房屋險、責任險等;而專業健康險、養老險、信用保證保險、互聯網保險、再保險牌照基本上是政策逐漸松綁、社會需求日益高漲,市場發展空間可期。”
與此同時,該人士認為,這與社會資本所涉主業也有一定關系。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前述提及65家上市公司涉及房地產開發和建筑施工,化藥制劑及原料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互聯網信息服務相關,服裝、毛線紗線及印染、棉紡,汽車銷售與汽車后服務,圖書出版、發行,文化娛樂,以及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相關等眾多領域。
該人士舉例稱,一些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相關行業的上市公司既有信息技術的基因,亦積累了一定的大數據,其運用的經濟價值常常可以在保險領域找到契合點,因此其申請財產險牌照的原因即不難理解,這也有助于財產險細分領域的發展;一些從事醫療衛生行業的上市公司,主業以醫療、健康等為主,因此其對健康險、養老險牌照頗感興趣。
此外,一些從事金融行業的上市公司,具有集齊金融牌照的內在動力;一些區域性代表公司,則肩負著豐富保險主體的外在要求。這二者在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均有體現,其主營業務包括投資銀行、直接投資、證券經紀、融資融券、股權質押融資等資本中介業務、資產管理、期貨業務和衍生品等業務,并致力于建設國際化大型的金控集團,而河南省尚無一家綜合性的法人保險公司。